假如圖書館有很多玩具,孩子是不是會喜歡上圖書館呢?廣州就有一座玩具圖書館,位於廣州圖書館2樓,館內有玩具400多件,免費對外開放但需求預約。在日前該館舉辦的繪畫比賽中,孩子們用畫筆表達心聲,他們期望圖書館在花朵裡、彩虹上、蘋果中……
知識改變命運,讀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專為人們供给閱讀服務的圖書館重要性同樣毋庸置疑。但是,現在不少基層圖書館,尤其是市縣一級的圖書館,根本能用無人問津來描述﹔曾經滋潤一代人靈魂的圖書館,在電子時代成了一棟棟隻寄存圖書的建筑物。
我們不能逃避這樣的問題:在一部智能手機、一台平板電腦能够裝下一座圖書館,人人能够擁有圖書館的時代,傳統意義上的圖書館何去何從?面對數字化浪潮,在互聯網閱讀、手機在線閱讀對傳統閱讀方法形成巨大沖擊的當下,圖書館怎么吸引人們坐下?或許孩子們单纯单纯的畫筆給出了最朴素、最直觀的答案——讓“靜”的圖書館“動”起來,從而滿足不同讀者群的需求。
在筆者看來,圖書館的“靜”與“動”是辯証統一、和諧共存的。文明學者余秋雨認為,在一個真实健全的社會中,获得很高位置的文明,往往是安靜地存在的。在他看來,和現在的盛行文明、盛行藝術比较,“圖書館便是一個讓我們安靜地接近著偉大的靈魂的当地”。圖書館這種“靜”的特質和優雅,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
我們所說的圖書館“動”起來,首要指的是活動和主動這兩個方面。活動指的是,圖書館除了深化傳統意義上的圖書保存與借閱功用外,還應當為讀者供给其他場所供给不了或供给不到位的服務。比方,使用公益的屬性、豐富的館藏、閱讀的氛圍、沟通的渠道,開展經常性的學術沟通、專題講座、展覽欣賞、教育咨詢、休閑娛樂等活動,讓來到這裡的人既各有所需,又各有所得。
當一種閱讀方法漸成過去時,當新的閱讀方法遍及之后,單單憑借激發人們的懷舊心思,是很難讓圖書館長期坚持生机的。因而,圖書館應當適應時代方向,轉變服務方法,主動承擔起社會教育的職能。長期關注閱讀問題的全國政協委員朱永新在承受媒體採訪時曾表明,讓讀者天然去選擇、去閱讀是不夠的。公共圖書館和個人的買書、選書纷歧樣,應該有導向效果,把好的書和讀者共享。也便是說,圖書館的中心功用要由為讀者供给盡或许多的圖書,轉變為讀者選擇盡或许好的圖書。圖書館能够通過開發電子圖書、遠程借閱服務、供给個性化訂制等服務,讓圖書館成為人們閱讀的健身房。
圖書館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地標,這座地標應當是“靜”與“動”的完美組合,應當成為人們最喜歡去的当地。對此,我們充滿等待,也無比的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