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窝子来了个台湾人!陶艺大师蔡兆庆:“可能我几百年前就是彭州的一个烧窑工。”_ARC直线导轨_华体会体育最新贴吧
华体会体育最新专注台湾CPC直线导轨_CPC滑块_CPC微型导轨_线性滑轨代理 全国服务热线: 13532728713

ARC直线导轨

海窝子来了个台湾人!陶艺大师蔡兆庆:“可能我几百年前就是彭州的一个烧窑工。”

时间: 2025-02-10 11:53:52 |   作者: ARC直线导轨

产品介绍/参数

  11月30日的激情彭州·龙兴龘龘——彭州非遗音乐大集以及12月1日在彭州召开的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工作交流会,让慢慢的变多人将目光投向了非遗,也更了解彭州非遗。

  彭州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桂陶、白瓷、巴蜀汉陶等都是彭州的非遗名片。2019年,台湾省陶艺大师蔡兆庆把台湾广达窑艺带到了彭州,将彭州当地的陶土、瓷土、矿物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在器皿上的釉色表达,来诠释彭州陶瓷文化的起源和地域文化的创新,更为丰富了彭州的陶瓷文化,壮大了彭州非遗的队伍!

  在海窝子古镇旁,沿着一条斜插上山的小路上坡,便能看到一处静谧雅致的古朴院落,这便是“广达窑艺”。大家好,我是无言,本周我邀您一起走进彭州这处匠心独运的陶艺空间。

  广达窑艺的创始人是台湾著名陶艺大师蔡荣祐,2019年,第二代传承人蔡兆庆将台湾的广达窑艺带到了彭州,在此落地生根,安家落户。

  作为台湾陶艺名家二代,蔡兆庆从小就受父亲蔡荣祐影响,对陶艺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正因有一位在陶艺界大名鼎鼎的父亲,蔡兆庆内心深处一直有一股无形的压力,这份压力也转化成为他刻苦学习的动力。蔡兆庆一直记得父亲的教导:“让作品说话”,因此他从小便严格要求自己,除了在家跟随父亲学制陶,蔡兆庆高中也选择了陶瓷专业进行系统化学习,十几岁时,在同龄人玩乐之际,他则是进入传统窑厂当学徒。从1985年开始,他陆续跟随釉药专家林锦钟、手挤胚专家陈金城、特殊拉胚技法专家张逢威等多位制陶老匠人学习,掌握了各名家所长。过人的天赋加上不懈的努力,高中时期,蔡兆庆的作品就荣获台湾陶艺奖——特选首奖,自此一炮打响,名声大噪。

  蔡兆庆的创作以茶与器为主造型,结合原矿土不断追求釉色上的多变,作品贴近人心,符合人体使用,陶艺独有的温厚特质融入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当中,让人无法割舍,作品的独特性结合实用与生活美学,因此广受好评,目前作品遍布全世界各大城市,更被各界人士竞相收藏。

  2019年5月,蔡兆庆受邀来彭州“西部瓷谷·陶工户”文创基地交流陶艺,首次来彭州的他被当地悠久的陶瓷历史和丰富的泥料、矿石吸引,几个月后,他决定扎根彭州,专注在地化的陶艺创作。

  他的工作室延续了台湾广达窑艺的名字,选址在有着百年历史的通济镇碗厂坡(原六一瓷厂)遗址侧面。这里地处龙门山脉,彭州人的“母亲河”湔江穿境而过,“推开窗,就能看到湔江,眺望远方,龙门山尽收眼底”。在六一瓷厂残垣碎片被渐渐淡忘时,就像是有命运的安排,蔡兆庆在此重燃窑火,古窑的百年神秘面纱缓缓揭开,向世人昭示着当年彭州陶瓷的辉煌。正如蔡兆庆所说:“彭州的陶瓷文化很丰富,在宋代的时候达到了顶峰,这里既有陶又有瓷,这在整个世界都是很少见的。”

  附近的彭州居民都听说“海窝子来了个做陶瓷的台湾人”,已经80多岁的原六一瓷厂厂长以及当时厂里的画师、工作人员纷纷重回故地与蔡兆庆交流。蔡兆庆说:“当地老一辈陶瓷人听说有台湾人来这里做陶瓷文化推广,都很乐意带我去找泥料跟矿石”,当地65岁的陶瓷师傅黄明兴和他的弟弟也加入了蔡兆庆的工作室。

  蔡兆庆留在彭州,将通济镇当地的陶土与瓷土融入现代陶技中,用陶瓷作品记录着彭州的美景,而他与彭州的故事,才起步……

  在和蔡兆庆先生聊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神奇的数字——“1977”。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年份,对四川陶瓷的发展和蔡兆庆个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77年,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都江堰玉堂古窑遗址开始发掘,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陶瓷窑口之一,面积约2.5平方千米,是一处唐至北宋时期的瓷窑群遗址。这次发掘,清理出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及玩具等陶瓷器皿上千件,对研究四川陶瓷业的兴衰过程及其原因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也是在1977年,《中国陶瓷史》一书真正开始记载彭州陶瓷!

  而同样在1977年,蔡兆庆的父亲——陶艺大师蔡荣祐在台湾省创立了广达艺苑,真正开始进行陶艺推广,蔡兆庆也跟随着父亲的脚步进入了陶瓷艺术的世界。

  蔡荣祐先生是在台湾创立陶艺工作室品牌的第一人,被称为“台湾陶艺教父”。1977年,他创立了广达艺苑。广达窑艺则是继承蔡荣祐先生之志,集蔡家三代人努力创立的全新品牌,第二代传承人就是蔡兆庆,第三代传承人则是蔡兆庆的大儿子蔡淼全。

  同时,蔡兆庆先生的小儿子也正在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专业,系统学习中国古代的传统陶瓷艺术,为广达窑艺的现代陶瓷艺术做补充和加持。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蔡兆庆说:“小时候,父亲做陶瓷,我就在旁边玩泥巴”,“我从小就觉得长大以后会做陶瓷,也一定能做好,这是已经融进我生活中的一件事”。

  而蔡兆庆的孩子们是相同,将做陶瓷一事刻进了骨血,延续着父亲的道路。正是在蔡家三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广达窑艺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陶艺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9年,蔡荣祐、蔡兆庆父子“荣登”了“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子项目《中华茶器具通鉴》第三卷的“茶器具古今名家名器”,与海内外共319位艺术家共同代表目前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聊起为什么选择定居彭州进行陶艺创作,蔡兆庆表示,一是因为彭州自古以来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这里有着世界少见的陶土与瓷生地质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为陶瓷制作提供了天然的良好条件。

  二是彭州拥有悠久的陶瓷制作历史,从宋代金城窑到桂花龙窑,从白瓷、桂陶到巴蜀汉陶……彭州的陶瓷制作历史悠远长久,品类丰富,很值得研究和学习。

  而在这些原因背后,还藏着一个动人的浪漫故事,让蔡兆庆先生坚定地选择了彭州。2019年2月,春节期间,出生于彭州市海窝子古镇的罗岳女士去到台湾省探亲,在返程前购买伴手礼的时候,被一件陶瓷作品深深吸引。

  蔡兆庆回忆道:“当时的她还不喝茶,也不了解茶具,那一次她买了很多茶具、茶杯送给朋友,就留下了一套‘寨沟绿’自己收藏。”这便是蔡兆庆先生的作品。

  2019年5月,蔡兆庆受邀来彭州“西部瓷谷·陶工户”文创基地交流陶艺,而罗岳女士也恰好应朋友之邀去到了现场。听到蔡兆庆先生的名字,她便回忆起自己收藏的那套“寨沟绿”。

  后来又有几次阴差阳错的相遇,让蔡兆庆先生和罗岳女士相谈甚欢,也愈加彼此了解,并确立了关系。像是宿命的指引,两人因一件陶瓷作品结缘,又在彭州相聚。

  而罗岳女士家的老宅恰好又坐落在有着百年历史的通济镇碗厂坡(原六一瓷厂)遗址旁,于是在当地人都渐渐淡忘此地的时候,蔡兆庆将台湾广达窑艺带到这里,于此处重燃窑火!

  定居彭州后,蔡兆庆花了3年的时间研究当地的泥料特性。他说:“彭州和台湾的泥料特性不太一样,同样的烧制方法得到的结果往往相反。以前在台湾烧制困难的在彭州成功率很高,而在彭州很难成功的在台湾又很容易烧成。”

  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三十余年,回望过去,从传统到创新一直是围绕蔡兆庆成长的命题。他的作品围绕着传统创新、器之为用的理念而创作,重视釉彩、质感与内涵传达,他从始至终坚持透过釉色共融,带领大家穿梭名山大川。

  之前就创作出了以九寨沟为灵感的“寨沟绿”、以伊犁草原薰衣草为灵感的伊犁紫、以梅里雪山为原型的梅里雪……还有霞浦苔、黄山石、乌镇墨、漠河黛、钱塘潮、姑苏沉等等优秀作品。

  而来到彭州,蔡兆庆也有感于当地的大美山水,创作出了“龙门四季”以及“湔江蓝”系列作品,并带着它们亮相了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

  “龙门四季”系列是蔡兆庆以彭州龙门铜矿为原矿釉料,取本地泥料为坯创作的作品,用不同的釉色表达了龙门雪山下的四季更迭。

  “湔江蓝”系列颜色来源于唐代就有一些传统釉色——孔雀蓝,以汩汩湔江水为灵感,由彭州当地的天然矿石作为制陶釉料而形成。

  眼下,蔡兆庆正结合彭州作为古蜀文明发源地之一的特性,创作名为“蜀红”的系列作品。

  吴学森(笔名:无言),成都市广播电视台阅评专家组专家;资深媒体人、音乐人、策划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中国播音主持委员会理事、成都市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成都市朗诵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历任成都广播电视台经济频率总监、Love Radio频率总监、头号音乐台总监、唯一音乐(Only Radio)频率总监、中美合作广总监、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广播播音指导;曾获中国金话筒奖、全国百优主持人奖,成都市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成都市最受喜爱广播主持人奖等奖项;多次出任“超级女声”、“我型我秀”、“快乐男声”、“花儿朵朵”等国内大型选秀节目成都赛区评委;其担任编剧、词曲创作并出演的电影《那朵花的名字叫白兰》获亚洲微电影节金海棠奖最佳作品奖;1987年至今创作发表了近百余首原创歌曲。

  稿件要求:稿件主题为“彭州人写彭州”。主要内容有彭州的自然风景、历史人文、经济社会、民风民俗、美好事物等,可以是一个景点、一家好店、一份美食、一个回忆、一条路、一座山……一切有关彭州的美的事物以及在彭州生活的美好感受,都可以写成文字向彭彭砸来!

  投稿方式:请在您的稿件后附上个人简介(姓名+年龄+籍贯+联系方式+个人照片)发送到邮箱:。

  报名条件:只要你喜欢朗读、表述清晰,热爱彭州、热爱生活,愿意传播心中的美好,那就别犹豫,赶紧来报名吧!

  报名方式:请将您的朗读音频(3分钟以内)与个人简历(姓名+职业+联系方式+个人照片),发送到邮箱:。

同类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