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是集传统IPO、私募股权互助基金、并购和借壳上市等多种上市融资方式特点于一身的创新性金融工具,凭借其融资便利、成功率高等优势在企业境外上市中应用广泛,但SPAC模式对被并购对象估值要求比较高,这让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与此同时,素有“小SPAC”之称的CPC开始走进大众视野,相较于广为人知的SPAC模式,CPC模式对企业要求相比来说较低,成为想通过并购实现上市又不足以满足SPAC要求的中小企业新选择。
你知道什么是CPC吗?为啥说CPC更适合中小企业?今天,华谊信资本就带大家深入解密CPC的上市模式。
CPC全称为“Capital Pool Company”,直译为“资本池公司”,是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市场中风险投资和中小型新兴企业独有的上市模式,通过人为制造出一个干净的“壳公司”,使一些中小企业能以相比来说较低的成本进入资本市场。
相较于传统上市模式,CPC具有资本利用率高、上市周期短、风险低等显著特点。
5、交易完成后,目标公司股权转让给CPC公司,CPC公司变成目标公司的上市公司。
CPC与SPAC上市模式类似,甚至有着“小SPAC”之称,那到底哪个模式更适合中小企业呢?
我们将通过已上市企业的平均体量、上市周期、上市条件等方面深入分析对比CPC模式与SPAC模式的区别。
CPC模式和SPAC模式在已上市企业的平均体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CPC模式上市的公司规模比较小,平均市值约为100万加元;而SPAC模式上市的公司规模相对较大,平均市值约为2.5亿美元。因此对于很多处于发展中的中小型新兴企业而言,CPC模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除了公司平均体量有一定差距外,CPC模式和SPAC模式在上市周期上也存在很明显差异。CPC模式上市周期相对较短,一般在六个月左右就能完成上市。而SPAC模式上市周期相对较长,一般在6-12个月左右。
SPAC模式对被并购对象体量资质要求比较高,通常要企业估值在5亿、10亿左右,主要侧重互联网、生物制药、芯片等高新技术产业,这对于国内体量小、营收少的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是一道难题。而CPC模式对被并购企业体量要求相比来说较低,一般并购与其体量相当的企业,主要侧重传统制造业、矿业、有色金属业等产业,更适合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同时,相较于传统IPO审批过程中“频繁”出现的不确定因素,CPC模式作为人为制造出的干净的“壳公司”,只要企业经得住审计要求,就能完成申购,顺利上市,上市成功率更高,对那些迫切进入长期资金市场实现投融资目的的企业更为友好。
综上所述,我们显而易见,CPC模式作为一种专注中小型新兴企业独有的上市模式,在公司规模、上市周期等方面与SPAC模式还是有着一定区别,其上市周期短、上市门槛低等特点,更适合中小型企业上市。
目前,加拿大每年有30%的企业成功转板至多交所、纽交所、纳斯达克,加交所已然成为企业进入纳斯达克和纽交所等高级长期资金市场的跳板,为中企打开了境外融资的新通道。